访问第一机械网首页 资讯 | 专题 | 访谈 | 购机 | 导购 | 品牌 | 二手 | 展示 | 租赁 | 运输 | 配件 | 检索 | 维修 | 技术 | 代理商 | 市场
 
第一搜索:  
 
今日聚焦
专题报道
财经观察
锐 企 业
公  司
市场调查
国  际
营销谋略
营销智汇
价 值 链
商  界
前  智
管理之道
案  例
新 财 富
第一现场
施工天地
新品荟萃
休  闲

 

 

从马路上的隔离护栏说管理

2010/05/24 09:28来源:今日工程机械作者:今日工程机械

 


 

    前不久,去河北省一滨海城市讲课,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:市内的马路上只有交通标识线,却未见一个隔离护栏。由于没有护栏,行人、机动车和自行车肆意穿行,让笔者这个有着15年驾龄的老司机驾车时紧张得像个新手一样。问接待的同志为什么路上不设置隔离护栏,他说新来的市委书记是从大城市调来的,看不惯马路上摆护栏,一上任就要求把所有的隔离护栏全撤掉了。笔者开玩笑说:中国的大城市我都跑遍了,路间都有护栏,他是从哪国来的?

 

    马路中间为什么要设置隔离护栏,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,它不是装饰品,因此它不承担美化道路的作用。隔离护栏最主要的功能是阻止行人和车辆随意穿行,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,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。

    交通法规上明确规定,马路上的黄色双实线是禁止行人和车辆穿行的,为什么路上清晰地划了双黄线,还要再放置隔离护栏?这是不是多此一举、加大了管理的成本呢?

    相信大多数人同意加设隔离护栏,理由是现在国民的素质还处于“初级阶段”,仅靠路上的黄线是起不到约束作用的。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远非“素质”二字那么简单,让我们透过“护栏”现象去追寻深层的管理问题。

    是不是一切不良现象、违法犯罪行为是“素质低下者”的专利呢?带着这个问题,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·辛巴杜(Philip Zimbardo)做了一个实验。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,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高级社区,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,在公司任高职,收入丰厚。另一辆停在纽约布朗克斯区,这个社区比较混乱,居住的人群文化层次较低。停在布朗克斯的汽车,他把车牌摘掉,把顶棚打开,结果汽车在24小时内被盗。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,一个星期后安然无恙。接下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,仅仅过了几个小时,汽车就被盗了。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,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:管理上的漏洞具有暗示性、纵容性,有些不良行为、违法行为是在这种暗示、纵容下发生的,与素质无关。

    生活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:敞开的书包容易被盗,因为打开的拉链可以刺激人的“欲望”;库房内无序散放的原材料会诱发人的贪念;敞开的大门无疑是告诉人们这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用;同样,没有护栏的马路也是在给人们暗示,可以随便穿行。

 

    再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个城市,笔者问面对如此混乱的交通,市里是否出台了应对措施,接待的人说,有些路段安装了摄像头,对于穿行的车辆、压线行为进行处罚,很多人都收到过三四个罚单,每张至少100元。笔者问,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车随意穿行,他回答说现在司机都知道摄像头在哪儿了。

    一条路上是该多安摄像头还是多安置隔离护栏?摄像头起到的作用和护栏的作用是一样的吗?两个设施是否可以相互替代?纵观企业的管理制度,笔者接触到的无外乎以下几种。

    第一,“黄线”式管理制度。只说明了不该做什么,而未给违法、违纪行为设置障碍,也没有公布必要的惩罚措施。

    第二,“摄像头”式管理制度,管理的重心放在事后的惩罚上。建设一套科学、合理、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所追求的,但是,十全十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。有些制度中的漏洞,的确是受能力所限,而有些却是有意为之,为的是能够为将来的惩罚做铺垫。笔者曾经辅导过一家大型国企推行绩效管理,工作之初员工抵触心理非常严重,与部分员工深入沟通后得知,他们拿到的绩效考核手册上全部都是惩罚措施、罚款细则,让员工感到所谓管理就是罚款。我们知道“处罚”一旦发生就是两败俱伤:企业由于员工的违纪必定遭受效益上的损失,员工由于处罚自身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,两种损失比较往往是企业的损失更大。一条没有设置护栏的马路,行人为了一时的方便穿越马路,被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撞倒,行人和车辆都受到损失,即便是摄像头将这一过程全部录制下来,又有什么意义呢?对于谁该来承担责任、该承担多少责任那只是法律层面上的问题,行人身体上所受的痛苦必须自己承担,车辆被损毁造成的损失也不单单是经济补偿那么简单,而由于交通事故给整条道路带来通行上的压力,影响了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,这个损失如何计算呢?现阶段“摄像头”式管理普遍存在,因为对于制度的制定者来说,这种制度的设立是最简单的,但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是复杂的。因此我更倾向于将管理的重心前移,因为再好的刀伤药也不如不剌口子,除非我们想从卖药的过程中获利,我相信这不是大多数管理者的初衷。

    第三,“隔离护栏”式管理制度。在制度的设置上不给违法、违纪行为预留缝隙,合理疏导员工的行为,加大违纪行为的成本。例如,明确规定各种违法行为所应受到的刑罚年限,避免类似3~7年这样的法律条款,因为这种自由裁量权一旦给了法官,就等于是给法官提供了受贿的机会。例如在不得停车的地方安装上护栏,总比写上“请勿停车”有效得多,增加库房的照明度比写上“偷盗可耻”更能防盗。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公共厕所为例,冲洗设施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:首先是在墙上注明“如厕后请冲洗”,发现识字的人不少,但不自觉的人更多。于是有人建议把语气改变一下,搞了一些小幽默“来也匆匆,去也冲冲”,效果仍然不明显。又有人建议把冲水的拉手降低,这样可以方便如厕者使用,结果是情况有一些改观,但并未根本改变。就是放到脚下,只需踩一下就能冲水,仍有人不自觉。现在很多公厕采用的是感应式冲水马桶,不需要你做什么,一切都由马桶自己解决。因为总会有人为一己之方便,而去穿越“黄线”,而做到“违者必究”的成本太高了,那就将“护栏”尽可能地做高,这是考验管理者智慧的时候。

    第四,“黄线”+“隔离护栏”+“摄像头”式管理制度。这是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。“黄线”是企业文化,表明了企业的价值观,告诉员工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。什么样的行为是企业鼓励的,什么样的行为是可耻的。“隔离护栏”是为不良行为设置障碍,而“摄像头”是将不自觉的违纪行为记录在案,并进行必要的处罚。三者的意义不同,缺一不可。

 

    一定有人会问,很多西方国家的马路上没有护栏,大家也很自觉,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?时间长了,当“马路是不能随便穿越的”这一理念固化在人的大脑里的时候,护栏就可以去掉了,因为护栏已经存在于人的大脑里,那时候遵守交通规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。但是,笔者必须要重申:管理者最了解自己的企业,最了解自己的员工,“黄线”该划多长,“护栏”设置多高,“摄像头”安置的密度,一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处理,不可盲目效仿。